扶农

心中的爱默默流淌
(记高秀娣和一群外来娃的故事)

发布日期:2012-06-06 点击数:312

    本报记者 赵立
    今年1月19日,是高秀娣最开心的日子。
    这一天,她的“孩子们”从全国各地回到上海,聚在高秀娣的家中。孩子们和高秀娣一起聊生活,谈学习,包饺子,大家说着,笑着,整个屋子弥漫着幸福的味道。
    这些孩子们有的在读大学,有的在上高中,最小的在上初中。虽然他们并不是高秀娣的亲生儿女,可高秀娣把他们当亲生儿女一般对待,孩子们也把同样的爱回馈给了高秀娣。
    高秀娣,长宁区敬老儿女金榜奖的获得者,连续7年被评为区“三八红旗手”,“2007年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十佳抗癌明星”,曾从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韩正手中接过“上海市促进再就业先进个人”的荣誉证书……
    1997年,下岗后的高秀娣在天山路澳华农贸小商品市场开起了自己的酱菜铺,工作之余,她和一个叫袁艳娜的女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   一次,高秀娣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市场里帮妈妈卖菜,孩子聪明伶俐的摸样让高秀娣心生喜爱,当她问到孩子是否上学时,袁艳娜母亲摇了摇头,“家里穷,再说女孩读不读书无所谓。”
    “你想上学吗?”高秀娣悄悄问袁艳娜。“想!”袁艳娜毫不犹豫的回答让高秀娣心中一颤,也让高秀娣下定决定要帮一帮这个孩子。
    于是,高秀娣着手为女孩联系学校。当时上海只有农民工学校接收外来务工子女,为了给女孩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,高秀娣找到儿子曾就读小学的教导主任,说明了自己想资助女孩上学的想法。教导主任很感动,当场答应。
    开学第一天,高秀娣和小女孩拉勾:“你要是读书努力的话,我就一直供你到上完大学。”女孩没有辜负期望,仅上学一周,就得到班主任的夸奖。期末考试,袁艳娜名列全班第二名。
    当时,高秀娣把袁艳娜带到自己店里,让她在旁边做功课,菜场里的其他孩子都会围拢来。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忙着做生意,任由他们放学后在菜场里疯玩。高秀娣看着心疼,就在酱菜店旁的空地上用塑料筐摞成一张张小桌子,督促他们完成作业。
   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。如今,当年的小萝卜头们都成了“有出息”的孩子。“他们一个个都让我感到骄傲。”高秀娣掰着手指对记者说。去年,袁艳娜参加了高考,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,一个女孩子在北京医科大学读书,一个男孩子在山东聊城读书,还有6个上了重点初中,3个上了重点高中……
    如今,孩子们都长大了,可高秀娣却一直没有闲下来。
    作为长宁区癌症患者俱乐部常任理事,高秀娣把更多的爱献给了和曾经的她有着同样病痛的姐妹们。
    “每天早晨组织姐妹们到公园唱歌,周一跳舞,周二编织,周五唱沪剧,我们把时间排得满满的,让身受病痛的姐妹们走出家门,融入快乐,让她们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。”高秀娣笑着对记者说。
    不仅如此,高秀娣还经常参加街道的志愿活动,在养老院老人们的身旁,在“阳光心园”精神障碍患者的身边,大家总会看到高秀娣快乐的笑容。每年拿出几千元,捐给需要的人,也是高秀娣雷打不动的惯例。
    繁忙的公益事务,使高秀娣照顾店面的时间少了很多,可她却无怨无悔。“我能走到今年,是很多人关爱的结果,我要把这爱传递下去。”高秀娣说着,目光中满是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