敬老

群众工作的“助推器”
(华阳社区“电子日志”工作侧记)

发布日期:2012-06-06 点击数:354

    陈敏是华阳街道华四居委会干部,她现在有了“网瘾”——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“电子日志”。今天的日志上包括4个独居老人、3名精神病人、2位老干部和3个户籍变动家庭共12个人名和地址,这是她当天要走访慰问的特殊人群。她和同事们一样,日常工作跟着天天刷新、动态变化的“电子日志”信息,被安排得井井有条,每天走访结束后,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,更新一下“日志”。
    “下线”未家访 “上线”亮红灯
    有了这份“日志”,事无巨细,一目了然。陈敏走访外来嫂鲁阿姨家时,发现她母亲来上海暂住,便提醒鲁阿姨要及时为其办理居住证。可过了好几天都不见人影,“电子日志”亮起了“红灯”,她立刻上门了解情况,才得知鲁母突然得病住进了医院,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一筹莫展,陈敏马上回去向街道申请补助并送上慰问金。
    华阳街道去年9月份开发建成的“电子日志”,是依托社区实有人口库基础数据平台,拓展专业数据平台,针对不同人群、不同时间节点、不同工作要求设定不同人群的走访时限,让居委干部能按“菜单”索骥,列出工作“菜单”:如残疾人隔10天走访一次;闲散青少年每周上门一次,了解求学求职进展、有没有夜不归宿;重症精神病人、高龄独居老人每天探望一次,了解服药情况、身体状况和监护人信息……走访日期、走访人员、被访者基本信息一一在线记录保存。一旦工作人员因疏忽或忙碌没有按时完成“家访”,电子日志会亮起“红灯”提醒。
    “有‘电子日志’规范日常管理,有‘虚拟网络’督促实际工作,我们大家都不敢懈怠”,陈敏对此深有感触地说。
    事事都不漏 一个都不少
    简明生动的电子日志,将社区居民细分为外省市来沪人员、残疾人、独居老人、吸毒人员、重点信访对象等16个类别一网覆盖。
    到目前为止,华阳街道“电子日志”系统内已累计走访各类群体112143人次。居委会通过走访形成的电子日志,与街道负责人和相关科室对接联网,可依权限进行浏览和查阅。
    家住华阳路298弄的小王是单亲家庭子女,每月生活仅靠父亲1000多元的收入,还要支付不菲的学杂费。居委干部在走访中,将其列入“电子日志”重点跟踪关心对象,并流转至街道社保科。街道在推进“困难群体关爱大行动”中,积极协调联系到了辖区单位捷强烟草公司与他结对助学,从学习上鼓励辅导,在生活上关心帮助。
    居民遇难题 组团来关照
    在一天天、一次次的走访中,一套“块长走访、团组服务、上下联动”的回应诉求、解决问题的机制也应运而生。
    街道将把每个居民区划分为若干个服务网格,以块长为牵头人,吸纳党员骨干、小区民警、物业负责人、责任医生、群众团队、老年协会、辖区单位等多方面骨干力量,发挥“专业、行业、特长”优势,通过“亮身份、亮风采、亮承诺”,针对块长电子日志中收集到的急难愁问题,以团队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开展组团式服务。
    家住长宁路的侨眷田爷爷,最近要去美国探望儿子,可是不放心家里空关半年。块长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与“侨之家”志愿者孙阿姨进行了联系,孙阿姨立刻表示,每隔3天为田老上门通风、养护花草、检查安全情况,田爷爷放心地将家里钥匙交给了她。
    根据电子日志中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利益诉求,华阳街道还积极引领居民群众发挥自治功能,进行顶层设计,基层铺垫,难题依靠小区党员、楼组长、能人贤士、志愿者集思广益一起想办法。如“乐邻下午茶”、“爱心聆听工作室”、“闲聚同乐园”、“汽车间居民议事会”、小陈物业服务热线等。居民中有关邻里纠纷、婆媳闹矛盾、学龄前儿童入学不适应、年轻人精神压力大、不稳定因素苗子等,越来越多的问题消弭在萌芽状态。         
    通讯员 陈莹蕾